行业资讯
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七个步骤,涵盖从前期谋划到后期管护的全流程
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七个步骤可综合政策规范与地方实践归纳如下,涵盖从前期谋划到后期管护的全流程:
1. 前期调查与潜力评估
调查摸底:通过实地踏勘、数据收集(如国土变更调查、不动产登记、土壤质量分析等),全面掌握土地资源现状、利用问题及群众意愿。潜力分析:评估农用地整理(耕地集中连片)、建设用地整理(低效用地再开发)、生态修复(水土流失治理)等潜力,明确整治方向。负面清单筛查:排除违背生态保护红线、破坏耕地、损害群众利益等情形。
2. 划定实施单元与立项
单元划分:以乡镇或跨乡镇为基本单元,优先选择整治需求迫切、群众基础好的区域,确保连片推进。立项审批:编制项目建议书,明确整治目标、范围和任务,报县级及以上自然资源部门审批。
3. 编制实施方案
方案内容:包括整治目标(如新增耕地≥5%)、空间布局(优化“三区三线”)、子项目安排(农用地整理、生态修复等)、资金筹措(整合涉农资金、引入社会资本)及时序计划。合规审查:需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,涉及永久基本农田调整的需省级审核,确保调整规模不超过5%且质量提升。
4. 项目实施与过程监管
子项目推进:分类实施农用地整治(高标准农田建设)、建设用地整理(宅基地复垦)、生态修复(河道治理)等,明确投资主体(如国有平台或社会资本)。过程管理:执行项目法人制、招投标制、监理制,定期开展进度检查与资金审计;利用数字化工具实时监测。权属调整:依据方案开展土地流转、登记测量及补偿清算,保障农民权益。
5. 验收与成果上图
分级验收:子项目完成后由县级自验,市级初验,省级终验,重点核查耕地数量、质量及生态改善情况。数据更新:验收后及时将成果纳入国土空间规划“一张图”系统,更新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。
6. 后期管护与长效运营
责任落实:明确管护主体(如村集体或乡镇政府),签订管护协议,保障农田设施、生态修复工程长期有效运行。资金保障:财政投资的基础设施可移交村集体管护,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运营(如产业开发)。
7. 总结推广与政策优化
经验提炼:省级部门评选精品工程,总结可复制的模式(如“林耕置换”“智慧农业”),形成示范案例。动态调整:根据实施效果完善政策,优化负面清单(如禁止破坏生态红线、强制搬迁等)。
关键政策依据
实施主体:县级政府统筹,乡镇负责具体执行。资金整合:统筹涉农资金、政策性金融工具(如专项债)及社会资本。负面清单:严禁违背农民意愿、破坏生态、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等行为。
通过以上步骤,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可实现耕地保护、生态优化与乡村振兴的协同推进。具体实施中需结合地方实际灵活调整,确保合规性与可持续性。
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