铸造平台 成就员工 创知名品牌 建专家团队

行业资讯

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设计方案

新闻时间:2025-08-26 文章来源:网络 文章作者:admin

以下是一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设计方案的示例,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。


360截图20250826085734.jpg


一、规划背景

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三产融合是推动乡村振兴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以及促进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举措。通过对土地资源的科学规划与整合,结合产业融合发展,能够有效提升土地利用效率、保护生态环境、增加农民收入,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。

二、规划范围与期限

明确本次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具体地理范围,可精确到乡镇、村庄等;规划期限一般为[X]年,例如2025 - 2030年。

三、现状分析

1. 资源禀赋:分析整治区域内的地形地貌、土壤质量、水资源、森林资源等自然条件,以及农业、旅游等产业资源情况。

2. 权属现状:调查土地的所有权、使用权归属,包括农用地、建设用地等不同类型土地的权属分布。

3. 资金保障能力:评估当地政府的财政状况、可争取的政策性贷款额度,以及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的可能性。

4. 群众意愿:通过问卷调查、访谈等方式,了解当地农民对土地整治的态度和期望,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。

四、规划目标

1. 农用地方面

○实现耕地集中连片,通过“小田并大田”整合碎片化耕地,新增耕地面积不低于原有面积的5%,提升规模化经营水平。

○实施土壤改良、高标准农田建设,完善灌溉排水、田间道路等设施,推动耕地“旱改水”及生态化改造,提高耕地质量。

○完成退化耕地治理、污染土壤修复,落实耕地占补平衡。

2. 建设用地方面

○整治农村闲置宅基地、工矿废弃地等低效用地,盘活存量土地,腾退指标用于乡村产业或省域流转。

○优化村庄布局,减少建设用地总量,保障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用地,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。

○通过拆旧复垦腾退建设用地指标,优先用于农民安置和产业融合。

3. 生态保护修复方面

○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,修复河流、林地功能,提升防灾减灾能力,严禁破坏生态红线。

○推进垃圾污水处理、村容村貌提升,改善人居环境,保留乡村自然景观。

4. 产业与文化方面

○引入现代农业、乡村旅游等产业,促进产业融合发展,推动产城融合。

○修复传统村落、古建筑,挖掘乡土文化资源,保护文化遗产。

五、主要任务与空间布局

1. 农用地整理

○耕地集中连片:明确“小田并大田”的具体区域和规模,制定详细的整合方案。

○质量提升:规划土壤改良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项目地点和内容,确定“旱改水”及生态化改造的区域。

○生态保护:列出退化耕地治理、污染土壤修复的具体地块和治理措施。

2. 建设用地整理

○存量盘活:确定农村闲置宅基地、工矿废弃地等低效用地的整治范围,制定腾退指标的使用计划。

○集约利用:规划村庄布局优化方案,明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用地的位置和规模。

○增减挂钩:制定拆旧复垦计划,合理安排建设用地指标的使用方向。

3. 生态保护修复

○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:规划河流、林地等生态系统的修复区域和措施,确保不破坏生态红线。

○人居环境整治:确定垃圾污水处理、村容村貌提升的具体项目和实施地点。

4. 产业导入与文化保护

○产业融合:根据腾退空间,规划现代农业、乡村旅游等产业的引入区域和发展模式。

○文化遗产保护:明确传统村落、古建筑的修复范围和保护措施,挖掘乡土文化资源的具体方式。

六、资金平衡方案

1. 资金来源

○统筹财政资金,包括上级专项补助、地方财政配套等。

○争取政策性贷款,如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。

○吸引社会资本参与,通过PPP等模式引入企业投资。

2. 资金使用

○优先保障农民安置和公益项目,如农民住房建设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。

○合理安排农用地整理、建设用地整理、生态保护修复等项目的资金投入。

○预留一定资金用于产业导入和文化保护项目的前期开发和培育。

七、实施计划

1. 前期准备阶段([具体时间段1])

○开展基础调研,分析整治区域资源禀赋、权属现状、资金保障能力及群众意愿。

○成立工作领导小组,明确各部门职责。

2. 方案编制阶段([具体时间段2])

○县级政府主导编制实施方案,明确整治目标、任务、空间布局及资金平衡方案。

○组织专家对方案进行论证和修改完善。

3. 逐级审批阶段([具体时间段3])

○报市级自然资源部门组织专家论证,形成一致性意见后报省级。

○省自然资源厅组织多部门联合审查,重点审核永久基本农田调整、生态红线保护等合规性,批复后备案。

4. 项目实施阶段([具体时间段4])

○按实施方案拆分农用地、建设用地整理等子项目,分别履行审批程序。

○组织施工单位进行项目建设,加强工程质量监管。

5. 竣工验收阶段([具体时间段5])

○县级初验后报市级审核,重点核查新增耕地质量、指标交易合规性等。

○对验收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,确保项目达到预期目标。

6. 后期管护阶段(长期)

○落实管护责任,确保新增耕地不撂荒、生态修复成效可持续。

○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,加强对整治区域的日常巡查和维护。

八、关键政策要求与风险防控

1. 负面清单

○严禁违背农民意愿合村并居、破坏生态红线、变相房地产开发等行为。

○严格遵守永久基本农田调整规模不超过原面积的5%的规定。

2. 指标管理

○加强对永久基本农田调整和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的管理,确保指标交易合规。

○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可跨省交易,要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操作。

3. 风险防控

○对可能出现的资金短缺、农民抵触、生态破坏等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,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。

○建立风险预警机制,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,确保项目顺利实施。

九、效益评估

1. 经济效益

○评估新增耕地带来的农业增产增收效益。

○分析产业导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,如产业产值增长、农民收入增加等。

○测算土地增值收益和指标交易收益。

2. 社会效益

○评价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对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效果。

○分析整治对促进农村社会稳定、缩小城乡差距等方面的作用。

3. 生态效益

○评估生态保护修复对生态环境改善的成效,如水质提升、森林覆盖率增加等。

○分析整治对提升区域生态功能和防灾减灾能力的作用。



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

下一篇:暂无

友情链接

智慧污水厂平台 智慧排水系统 钢结构检测 工程咨询 智慧供水系统 基安物联 地下水监测系统